品讀馬鞍山市博物館,品讀的是比語言更含蓄的江東大地上心靈的歷史;再現的是昔日琳瑯滿目、古色斑斕的六朝審美情趣,腥風血雨、刀光劍影的塵煙舊夢,濃墨重彩、鬼斧神工的想象空間!
歷史曾在這里大開大闔,時間在摧毀和空曠中保存著一個大物質與大精神的價值特質與文化個性,書寫著神話般的傳奇。這些能夠真正震撼我們心靈的藝術——從遠古先民的生活藝術到古老的金石之聲的青銅大堯:從結構特異的貴族墓室,到巧奪天工的六朝漆器;從才華橫溢的風流名士到燴熾人口的千古絕唱;從時代英杰,風流人物到現代騰飛。。。
那些超越時間而被保存下來的珍藏瑰寶,深遠的系結在六朝文化的根脈上,都來自她無盡的傳遞、強韌的生息、永恒的寂靜與莊嚴,也是我們為之驕傲的源頭、自尊的基底。
基于對馬鞍山地區歷史上吳頭楚尾的精妙神韻的理解與六朝遺韻的徹悟,設計師通過形式設計的語言恰當而準確的展現內容精神,以此強化陳列的功能性和藝術個性。同時,注重博物館陳列空間的人與物對話和交流,注重現代科技及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注重博物館陳列空間形式設計的安全性與環保性這些基本的原則,整體空間設計和諧統一,賦予空間以生命。
歷史在跨越無數的河流,穿越了時間的樊籬,因為有了古老的大地覆蓋下的挖掘,我們才能感悟大歷史、大文明下的雄渾!
公共走廊
走進馬鞍山博物館,設計師以把原來狹長的公共走廊納入展廳范圍,使空間更開放,連貫。左右兩側墻體上,再現了馬鞍山地區各歷史時期文化堆積沉積的地層剖面效果。向受眾揭示了馬鞍山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燦爛的歷史文明。通道層層深入,設計師提煉出精簡的建筑語言,體現了馬鞍山歷史上“吳頭楚尾”的地方文化特征。
序廳
序廳由前室和后室組成,穿過地質層是氣勢恢弘的展標造型墻,粗大的實木橫梁造型,粗獷的斧鑿石墻體,鏗鏘有力的鋼質大字。無聲的勾勒出馬鞍山地區的歷史。通過展標墻,是一個氣勢磅礴的圓弧型空間。最吸引受眾眼球的是正中巨大的青銅鐃,其四周是寓意“巍巍天門,楚江奔流”的大型藝術浮雕墻。設計師以象征的手法生動的勾勒出滾滾長江,生生不息的江東情懷。墻體上渾厚的鋼與青銅質感,凹刻的歷史文化符號寓意著馬鞍山地區積累了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文明;印證馬鞍山走過的歷史足跡,同時也記錄了她驕傲的發展歷程。以水體的流動造型,寓意楚江奔流。這股歷史洪流終于破繭而出,沖破了閃亮的鋼鐵外衣,震撼地讓受眾感受現代鋼城,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蘊含著大文明。她將與楚江的千古絕唱,詩城的風流人物一起見證馬鞍山和諧輝煌的未來。
第一單元,文明之光
進入文明之光展區,設計師以巖石造型和地球球體,從微觀到宏觀營造出馬鞍山地區遠古自然環境的概念。受眾仿佛穿越 “時光隧道”,經歷一個探索遠古文明的旅程。在“人文興起”展區,設計師通過地質山體塑型和重要遺址的局部復原,綜合動態影像展示,使受眾有身臨其境之感。更能親身體會到戶外發掘的樂趣。在古代先民漁獵生活場景展區,設計師通過大型背景油畫與前景人物塑型,生動的勾勒出一幅遠古先民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長卷。在制陶紡織展區,設計師巧妙的利用了場景復原的一角,讓受眾與古代先民面對面,一起參與原始制陶的工藝過程,大大的提升了受眾的參觀興奮度。
在“玉石青銅”展區,設計師以濃重的筆墨著重的表現重器“青銅大鐃”。深邃的引廊緩緩而上,兩側傾斜的墻體與由高漸低的天花,向受眾鋪墊了神秘的展陳氣氛。地面局部玻璃地臺下通過復原技術凝固了青銅大鐃重見天日的一剎。直觀的引導受眾走進神秘的青銅大鐃圓型陳列空間。斗轉星移的天際閃爍的點點星光,深邃的穹廬頂天花襯托出四周圍合的圓弧型墻體,墻體上厚重的紋飾演繹,使空間光環境更具神秘感。地面正中圓形的地臺透出幽幽的底光,與圓柱型展臺一起承托著至今仍是未解之迷的馬鞍山青銅大鐃。設計師利用電腦音像合成技術,模擬敲擊青銅大鐃的音律,以復制的青銅大鐃為載體,通過傳感器讓受眾敲出美妙的“金石之音”。
第二單元,六朝遺韻
走進六朝遺韻展廳,感受到的是三國時期的金戈鐵馬,六朝時期的貴族遺珍。在畿輔重地的展區,設計師通過透光玻璃地面沙盤和兩側圓弧型對峙的大型地圖墻體,再現馬鞍山地區控據通衢,溝通南北,比鄰都城的畿輔重地。通過聲光電技術,與受眾互動,活化了江東要地的地理意義。通過沙盤模型創作向受眾勾勒出馬鞍山地區此器彼落的城垣文明。馬鞍山地區早在三國時期已是群雄爭奪的軍事重鎮,設計師通過大型的背景油畫,生動傳神的人物塑型,配合聲光電技術再現了馬鞍山地區金戈鐵馬,豪杰輩出的壯志豪情。
在江南開發展區,重點表現了圈圩墾殖場景“大公圩”。設計師向受眾徐徐打開了一幅優美的江南開發畫卷。通過聲效還原演繹,栩栩如生的營造出江南水鄉
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定勝天的堅實理念。
貴族遺珍
在魂粞之所展區,設計師局部復原了朱然墓建筑結構,增強了展線的多元性。受眾穿行其中親歷六朝貴族“視死如視生”的生活理念。土質墻體上,以淺浮雕的形式展示了六朝墓葬形式的演變與發展。墓葬內設有多媒體投影設備,結合模型動畫,虛擬演示了六朝時期的先進的墓葬建造技術。
從狹長的復原墓葬通道出來,眼前是一個豁然開朗的展示空間。設計師在展廳的中央設置了貴族生活居室復原場景。吳楚建筑風格的亭樓,古樸的木質斗拱結構,貴族宴請的塑型人物。案幾上的生活器具,精美的漆木屏風,設計師利用投影技術再現了六朝時期的歌舞畫面。耳邊響起悅耳的六朝音律,配合燈光效果,引領受眾回到了六朝時期,親歷了一場熱鬧的貴族夜宴。
精美的漆器,青銅,青瓷器等六朝生活用具在展廳里更顯華美潤澤,展柜下部的拉絲灰麻材質泛出微微的光感,清新典雅而不失大氣。
在名士風流展區,設計師以同心圓形圍合的空間,營造出六朝時期馬鞍山地區名士匯集,冠蓋云集的人文氛圍。在龍山宴集場景,結合了三國時流行于吳地的百纻 歌舞表演。 在悠揚動聽的器樂伴奏下,遠處的舞者翩翩起舞,舞姿輕盈,前方龍山宴集的風流名士舉止瀟灑,才思敏捷,當涂名士的宴集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不少千古佳話。
第三單元山水詩城
不能割舍的情懷,閉目冥冥,感受悠揚與飄逸。長卷開展,娓娓道來的是馬鞍山悠遠綿長的詩情與詩人魂的表白。引領受眾沉醉此方熱土的悠遠芬芳。
二序廳*李白詩魂伴青山展區
環繞著展廳中央飛揚的簡狀造型,地面模擬楚江奔流之勢。 “一代詩仙”李白舉杯邀月,“踏云仙去“的意境。帶出馬鞍山的山水詩情。竹簡造型以觸摸感應技術實現‘流動的詩文”成像方式,映射出遠去的流逝感,體現“云中的山水卷”意境。中央亦設置的概念化“云臺”,引清香一柱,以真人表演的方式,奏以弦歌,為展廳更添詩情。
謝脁情系山水都
形態舒展的帶狀造型體,寓意的是歷史的長卷,從這里開始,展開的是馬鞍山的山山水水,悠遠的歷史,這是一種追溯和緬憶的形態化手法,使“謝脁情系山水都”的內容中主人翁的 “源遠”特點通過展示方式得到進一步體現。
三:北宋詞人李之儀
沿著云里長卷造型參觀,激發的是行云流水,漫步山水間追尋歷史蹤跡的感受。設計師在此復原了一段遠市山水:小橋清澗上,清翠搖弋處,矮墻籬笆,簡舍三兩間。借此情境,傳達詩人所處的情境。讓受眾感悟詞人李之儀的情懷。
四,黃景仁醉歌太白樓
書法繪畫的至精妙境界乃在于以手寫心,設計師以中國傳統繪畫表現方式表現詩人百年歌頌豪情。
第四單元,人杰地靈
序廳
天圓地方,設計師通過羅盤和日晷的概念作為一個初始的創意寄托,用符號語言喚起人們精神深處的追思。中央的竹簡造型圍合成圓,寓意了循環,生生不息的人文所在
一、一代良吏徐州牧——陶謙
作為東漢一代良吏——陶謙
設計師通過清秀大方的竹簡造型呼應延續了山水詩城風流人物的豪邁情懷,。.漢闕造型象征陶謙的高德與威儀.
二、蒙學之祖周興嗣
設計師以書法”千字文”為背景,展開的版畫結合懸吊的緯幔紗構成了平衡,如開長卷,樸素雅致,展廳一角復原了南朝書舍,簡案一張,古樸,儒雅。受眾蒲團而坐,參與由幻影,氣霧成像模擬的“千字文”互動講義
四、一朝雙御史,五代兩翰林
展廳中“大刑宗祠”高梁立柱的木構復原造型威嚴莊重,與提煉后的簡約藝術形體形成虛實對比,概括含蓄地映射了明朝鼎盛時期邢氏作為宰相的家族,人才輩出與家族聲勢的顯赫.
十一、著名導演蘇里
懷舊的電影菲林、滄桑的場記板,古舊的放映機,導演椅,宛然是蘇老一生永不散場的無聲紀念,中間拷貝盤造型臺上,受眾可以自由選擇欣賞蘇老的經典影視片段,感受一幕幕歲月影像的流逝.借此追憶故去的流金歲月,
第五單元:現代文明
和煦春風,伴我前行,在這里,我們以開放的展示語言展示了一個和諧、開放、進取的社會觀念.設計師利用光影與先進的電子技術手段,流暢而又起伏變化的展線來整合彼此間循序漸進而又相互獨立的展區.全方位展示了一個立足本位,胸懷廣大的馬鞍山,烘托出一個朝氣,發展,銳意,革新的現代山水詩城.以放射性、平衡、激蕩的線條,奏響了一首氣勢磅礴的交響曲。